为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感悟时代发展脉搏,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金寨红途·青春行迹”实践团队满怀热忱与期待,在2025年7月5日这天,踏入安徽省金寨县这片充满红色底蕴与发展活力的土地。他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印记,以问卷调研聆听民生心声,在这片革命老区开展了一场集党史学习和实地调研于一体的实践活动,用青春视角解读金寨的红色基因与发展新篇。
踏访红色地标,传承不朽精神
金寨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的摇篮,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实践团队首先来到金寨烈士陵园,踏入陵园,苍松翠柏环绕四周,仿佛是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英烈长眠之地。队员们神情凝重,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走向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的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光芒如同先烈们的精神,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随后,队员们走进烈士事迹陈列馆,在馆内,每一张悬挂在墙上泛黄的照片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斑驳的实物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队员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小声交流,被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一位队员轻声说道:“看到这些,我才真正明白,如今的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告别烈士陵园,团队走进金寨红军广场。广场上,“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十二个大字格外醒目,那刚劲有力的字体,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金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队员们在广场的“红军故事墙”前驻足良久,墙上镌刻着数十位金寨籍红军战士的生平与战斗故事:有年仅16岁便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在雪地中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的小战士,有带领乡亲们“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支前模范……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字里行间,队员们一边抄写故事细节,一边低声讨论,那些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奉献,让“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金寨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大家纷纷在广场的留言簿上写下感悟,“以青春之名,承先烈之志”成为最动人的共同心声。
探访时代工程,见证发展变迁
在感受红色历史的同时,实践团队也将目光投向金寨的当代发展。一行人来到梅山水库,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山水之间。站在水库大坝上,微风拂面,队员们俯瞰着碧波荡漾的湖面,那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与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当地水利工作人员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水库的建设历程。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物资匮乏、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数万建设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毅然投身到梅山水库的建设中。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靠着肩挑背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铸就了这座宏伟的水利工程。如今,梅山水库不仅是防洪灌溉的“定海神针”,有效抵御了多次洪涝灾害,保障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成为集旅游、发电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队员们不禁感叹,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奉献精神的时代史诗。
聚焦民生百态,倾听金寨声音
为深入了解金寨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团队围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转型、和民生保障等核心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在乡镇街道、景区周边及村落社区开展系统性调研。调研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群体,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当地发展的关键变化。
从回收的问卷结果来看,交通领域的改善最受关注,超八成受访者提到“村内道路硬化”和“乡镇通公交”等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便利;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显著,近六成从事服务业的受访者表示“游客量增长直接提升家庭收入”;教育与医疗的民生保障也收获广泛认可,“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和“医保报销便捷度”等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七成。这些数据背后,是金寨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从硬件设施到产业生态的全方位进步,也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成果如何惠及每一个普通家庭。
此次“金寨红途·青春行迹”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精神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见证时代发展的实践课堂。队员们表示,将把在金寨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奋进力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