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地信学院:跨越80年的军礼|退役学生与抗战老兵的历史对话和精神传承

作者:李云飞发布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14

高爷爷,我们来看您了!”7月的天长市暑气蒸腾,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的8名退役大学生,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院落。抗战老兵高维田早已端坐堂前等候,一身熨帖的白衬衫外,那件挂满勋章的旧军装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光泽,胸前独立自由勋章上的延安宝塔与红星交相辉映——这是百岁老人最为珍视的荣耀,也是那段烽火岁月最鲜明的印记。00后退役学生胡志杰快步上前,老人颤巍巍站起身,用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掌,这双手曾握过步枪、掷过手榴弹,如今握住的是两代军人对历史的共同珍视。高爷爷听力依旧很好,且身体矍铄、思路清晰,丝毫看不出已是百岁高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样的相逢,是对珍贵历史见证者的致敬,更是对民族记忆的郑重打捞。

去年来时,高爷爷就精神抖擞,给我们讲了面对日军多轮‘扫荡’,摸黑打伏击切断日军物资运输的战斗故事。今年依旧劲头十足,看到我带来的‘兵娃子’,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寻访团指导老师李云飞的寻访笔记里,记录着与高维田老人的二度相逢。作为唯一连续两年参与活动的成员,他深知每一次与老兵的对话都意义非凡。关注历史,关爱老兵,就是追溯抗战历史真相的过程。他们不怕死亡,但是害怕被遗忘。“他们是会说话的历史书,多记录一个细节,就是为抗战记忆多保存一块拼图。”笔记中清晰记得老人去年讲述的参军初心:“当时就认准一点,只有共产党的部队真正对老百姓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毫不犹豫参加了新四军。”这些朴实的话语,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具震撼力。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老人特意回顾了当年的激动时刻:“那天我跟随首长在参加学习途中,听到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整个队伍都沸腾了!大家扔了帽子欢呼,抱着战友哭,街上老百姓敲锣打鼓,那种全民欢呼、奔走相告的热闹劲儿,这辈子都忘不了。”当学生们拿出去年和高老拍摄的合影,照片里的影像与眼前的老人重叠,时光仿佛在这间老屋完成了一次温柔的折叠,也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寻访的紧迫性与珍贵性。


这场行程800公里的寻访,是滁州学院退役学生与抗战老兵共同书写的“精神家谱”。在指导老师李云飞的带领下,8名平均年龄23岁的退役学生,用一周时间走遍滁州南谯区、琅琊区、天长市、明光市、定远县、全椒县等6县区,探望8位平均年龄百岁的抗战老兵。这些老人是抗战历史的活态传承者,他们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便是民族抗争史中最鲜活的篇章。每到一户,寻访团都会送上慰问品,为老人整理衣襟,然后围坐倾听那些浸着硝烟的往事。

在高维田老人的记忆之外,滁州大地上的其他抗战老兵,也在用各自的生命印记,续写着那段烽火岁月的鲜活注脚。全椒县的抗战老兵李大武老人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这位95岁的老兵,当年参军时大字不识一个,在烽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通讯兵,如今却写得一手好字。寻访团到访时,老人特意拿出了写满自己诗作的本子,“天涯海角咫尺亲,祖国母亲同根生。中华儿女盼统一,团结奋进日月新。”老人用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动情诵读,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赤诚。这跨越时空的文字,是老兵对历史的注解,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而定远县101岁的杨文齐老人则用另一种方式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当寻访团成员围坐听他回忆战场经历时,老人为大家展示脚背上被子弹射穿留下的伤疤,伤疤边缘的皮肤仍清晰可见凹陷的弹孔痕迹。退役学生易万康“唰”地立正,向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杨文齐老人见状,也缓缓抬起右手,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回了一个虽不标准却无比郑重的军礼。两代军人的手掌在阳光下交汇,一个刚劲有力,一个饱经风霜,却同样承载着“保家卫国”的誓言。这场跨越80年的军礼,不仅是两代军人的致敬,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教育者先受教育,传承者先懂传承。”这是寻访团成员们记在笔记本扉页的话。滁州健在的抗战老兵仅剩十余位,他们正在慢慢老去,每一次寻访都是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份记录都意义非凡。在明光市石坝镇支教学堂,退役学生结合明光市102岁的抗战老兵王载坤老人的战斗经历讲授的“抗战精神课”,让30余名留守儿童红了眼眶。寻访团成员在当地部队的军人子女托举课堂上,用“当兵老爷爷”的经历为孩子们种下革命传承的种子。高维田的女儿高慧说:“寻访抗战老兵的工作很有意义,这样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从父亲脸上的笑容能够看出,有你们这样一群‘兵娃子’始终记得他,能够两次前来看望,他很开心。”寻访团成员、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得者刘雨凝视着老兵们的勋章,语气坚定:“英雄从不是史书里泛黄的名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触得着的精神坐标,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我要以他们为镜,把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融进血脉,用脚步践行新时代青年的青春誓言。”

截至目前,寻访团历时两年,跋涉上千公里,已完成对18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的老兵的系统记录,其中9位是抗战老兵。累计整理口述史料近20小时,采集老兵手印7枚,并全部无偿捐赠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永久保存。这些数字背后,是对抗战历史最扎实的抢救性保护。滁州的抗战老兵多与新四军二师有着深厚渊源,为更扎实地推进寻访工作,寻访团特地前往皖东烈士陵园内的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深入学习相关历史背景与资料,为寻访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这些退役学生既是历史的倾听者,更是精神的传声筒。在抗战老兵日渐稀少的今天,这样的寻访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个体记忆的留存,更是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


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的身份转换,让抗战精神在00后群体中完成了“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让珍贵的抗战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他们是手握刀枪驱逐日寇的卫国者,也是抗战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座历史丰碑,每一次寻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溯源,唯有铭记与传承,才能不负他们曾拼尽全力守护的这片土地。


通讯员:曹梦婷;初审:孙磊;终审人:白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