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迷彩军装与童真笑脸相遇,当战火记忆与青春热血交融,一堂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课正在上演。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的退役学子们化身“兵老师”,走进与明光市石坝镇结对共建的“团聚青春·筑梦童行”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支教课堂,将他们亲历寻访的抗战老兵故事娓娓道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火种,也让抗战精神在三代人之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接力传承。
“王载坤爷爷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冰冷的雨夜中淌水沟急行军,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他硬是端着枪冲在最前面!”在支教课堂上,退役学生胡志杰眼神坚定,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讲述着他寻访的抗战老兵王载坤的英勇事迹。抗战老兵王载坤生于1923年,1938年投身革命,曾是盱凤嘉独立团3连的一员,也是现今明光市唯一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当天上午,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的成员们来到王载坤爷爷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生死时刻、浴血经历。仅仅相隔数小时,这些带着“热乎劲”的珍贵故事,就化作了支教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为了挖掘这些珍贵故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寻访团的成员们曾奔赴多地,走访数十位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战场上的生死时刻、浴血经历。每一次寻访,都是对历史的触摸,也是对心灵的洗礼,而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如今都化作了支教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
寻访抗战老兵的退役学生走进支教课堂是学院与石坝镇结对共建,开展支教活动后的创新尝试,实现了实践团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课堂的联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联动,让红色教育走出校园,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地信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磊介绍说。在课堂上,“兵老师”们不仅讲述老兵故事,还结合自身的军旅生涯,分享保家卫国的信念与担当,生动的讲述让孩子们听得入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崇敬与向往。
在这场红色教育实践中,退役学子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寻访抗战老兵时,他们从老兵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站上支教讲台,他们又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中小学生。从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抗战老兵,到肩负使命的退役大学生,再到充满希望的中小学生,抗战精神在三代人、三个群体之间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代际传承。
“以前觉得抗战故事离我们很远,听了哥哥姐姐们的讲述,我才知道,这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长大也要像大哥哥一样去当兵,像抗战老爷爷们一样去保家卫国。”一位参与课堂的小朋友激动地说。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抗战精神的伟大,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与责任担当。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声音传递信仰,让红色基因在支教课堂中焕发新生。
据悉,抗战老兵寻访项目从去年开展以来成效显著,先后获评2024年度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优秀案例、安徽省教育宣传工作“好作品”。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深化抗战老兵寻访工作,通过采集抗战老兵手印、记录战争口述史,为珍贵历史留存鲜活印记;同时,为老兵拍摄全家福、录制影像资料,以更丰富的形式抢救保存抗战记忆。此外,团队还将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公益宣讲,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更多年轻人成为红色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与积极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