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路会通向哪里,要用尽全力走下去看一看”三年前的文美瑜坐在逸夫楼的教室里,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以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身份推开南京大学的校门。当她在大三那个夏天,在《社会工作导论》的扉页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不只是专业方向,更是一段用脚步丈量可能性的旅程——从琅琊山麓到南大钟楼前,从服务游客的景区动线到关照生命的助人轨迹,这场跨越学科与地域的奔赴,让她在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的交替中明白:备考不是赌注,而是用三百多个昼夜与理想的自己坦诚相见。
深耕与突破:复合型能力的锻造之路
大学期间,她始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钻研旅游管理专业,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训练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连续三年获校级奖学金,并在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在深化专业素养的同时,她积极参与跨学科竞赛并获多项省级奖项,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管理意识。这种专业深耕与多维拓展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塑造了复合型知识体系,更强化了她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的理解——学术研究既需专业深度,更需人文关怀的温度。
服务意识的觉醒:从课堂到社会的共鸣
站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终点回望,她始终记得课堂上老师强调的“服务意识”——这粒种子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破土萌芽。当接触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那些关于生命尊严、社会公平的思考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她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照亮那些被折叠在阴影里的生命图景。跨考从来不是对过往的否定,而是对初心的二次确认。她也将以更专业的姿态,成为连接个体困境与社会支持的桥梁,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与更多生命同频共振。
从迷茫到坚定:寻找考研的真正意义
自大一起,文美瑜便萌生了考研深造的念头,但彼时对“为何考研”的认知尚显模糊。最初选择加入考研大军,更多是出于对未来的迷茫与对主流路径的追随。随着自我认知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真正驱动其踏上这条道路的,是渴望突破认知边界、探索个人潜能上限的深层诉求——她向往在更广阔的平台深耕热爱的领域。在择校过程中,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令其神往,而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优质师资与公平选拔机制,则为普通本科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技平台。这种专业追求与价值认同的高度契合,使其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专业能力与社会关怀素养的协同提升。
突破双重挑战:备考策略与心理韧性
在备考的过程中,她主要面临心理调适与跨专业壁垒的双重挑战。面对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艰涩难懂的题目以及反复遗忘的知识点,焦虑与自我怀疑如影随形。每当陷入迷茫时,她总会通过湖边静坐、操场跑步等方式清空情绪,在自我对话中重拾信心,这种与压力共处的历练使其心态愈发从容坚韧。除了心理层面的挑战,跨专业备考带来的知识壁垒同样需要攻克。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以案例分析、论述题为主的考核特点,她采取“输入输出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以“车轮法”将专业课的核心教材反复背诵,搭建系统化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从七月中旬开始,坚持每天限时练习近十年的专业课真题,通过持续的练习梳理答题逻辑,在模拟实战中检验知识内化程度。她深刻认识到,人文社科类专业备考不能止步于机械记忆,唯有将理论背诵与真题输出紧密结合,才能在考场上面临陌生题型时快速调动知识储备,构建具有专业深度的论述体系。这段备考历程不仅让她掌握了高效学习方法,更淬炼出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智慧。
致后来者:日拱一卒,终见星光
在备考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鼓舞着她:“我们无须忧心慨叹眼前的困顿与局促,你做过的事,生命中会留下轨迹。宏伟的金字塔,拆开来看就是一块一块平淡无奇的砖石。因而相信功不唐捐,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那一天到来前,在这片沃土上坚持自己的耕耘,等待吹来希望与硕果的春风。”所以她也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妄自菲薄,相信相信的力量。很多时候,你相信什么你就能成为什么。同时,坚持下去,不要有畏难心理,出发就走得到,只要你拿起笔写下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别人多坚持一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