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作者:王钦安发布时间:2013-05-12浏览次数:4887

专业建设是学院发展的龙头和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社会声誉的根本,更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及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定位,并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旅游管理专业2013 -2017年建设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专业现状分析

早在1996年我院就与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系合作举办了“旅游宾馆(酒店)管理(小自考大专)班”,并有学生顺利通过了专业课程考试,获得了旅游管理专科毕业证书,现在滁州市的宾馆酒店从事管理工作。从1996年开始,我院相关专业已开设旅游系列课程,建立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有一定的基础。19987月,我院开始与滁州市旅游局合作,成功承担过多期“宾馆旅游管理干部培训班”、“旅行社管理干部培训班”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科)于2005年开始招生,2007年更名为涉外旅游专业(专科),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旅游管理本科生。旅游专业经过8年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拥有旅游管理本科、涉外旅游专科和地理科学专升本(旅游管理方向)3个专业,在校生达到382人。

本专业自成立以来,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有一定提高,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也有明显改善,强化外语素质的专业特色已初步显现;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在旅游行政部门、旅行社、星级饭店、大型餐饮企业、旅游观光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餐饮、营销等相关的业务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现设有1个教研室即旅游管理教研室,3个专业实训室即模拟中餐实训室、模拟西餐实训室和模拟客房实训室,并建成了10余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现有教师18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5人,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同时还聘请来自行业和企业的6名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设有“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滁州市旅游培训中心”,可以开展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和导游年审培训工作。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方向发展单一,旅游和酒店方向已逐步形成特色,但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管理与策划方向发展不足;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高职称教师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不够深入,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体系缺乏深入的研究;专业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专业教材开发还没启动;贴近专业发展和教学关键内容科研教研还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不够完备,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主动适应国家、省和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旅游产业要素、新业态及国家、省、皖东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实时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调整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教育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竭力提升我院旅游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毕业生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立足皖东、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争用3-5年时间,把我院打造成为皖东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使本专业在安徽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建成适合本专业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初步建成适合本专业需要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

(三)专业设置与发展规模

1、本科专业(含专升本)。依据教育部新一轮本科专业设置方案,按照校、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开创、质量、品牌”原则,在专业内涵上下功夫,注重现有专业的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突出专业特色。到2017年,本科专业建设数为3个,即在现有1个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2个本科专业。适时进行调研与论证,待条件成熟后,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独立成专业。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大型节事策划与运营作、空乘服务、信息化与旅游商务、旅游策划与咨询、膳食营养、茶艺、酒艺、休闲等专业方向进行论证和招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招生人数60人,到2017年在校人数达到800人。

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到2017年,重点建设1个的校级重点专业,1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或骨干专业。

2、高职专业。根据校、院发展规划,高职旅游管理直接培养旅游行业业务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面大,就业前景广,专业设置灵活、能对我们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特色丰富。建设的目标重在积极探索高职专业建设的新趋势,推进大学精神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岗位标准、职业证书教育纳入到高职教育中,实行“课、岗、证”一体化,主要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突出职业技能与实践特色。遵循“调整、提升、特色”原则,拟将现有高职专业调整成,适应旅游新业态,与本科专业协调一致,相互补充的新专业3个,突出优势,办出特色。每年招生人数在100人左右,到2017年达到300人左右。争取建成1个校级重点专业,1-2个院级重点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基本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2012年已经完成培养方案的试点修订工作,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3+1”教学模式,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适度整合,使理论与实践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双基础,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学科选修课、专业修选课、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拓展渠道,以保证学生具有“宽基础”、“多潜能”的特质,既可以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以促进专业特长领域的完善,又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向其所需的方向转化,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开放办学、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

2)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结合地区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形成适宜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在做好课程标准开发的同时,依据岗位需求,结合本专业发展需要,加强课程建设。落实校、院课程建设任务,到2017年立项形式建成3-5门院级优质课程,在优质课程基础上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从而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所有开设课程到2017年全部达到教学评估合格标准;获校级以上课程改革类教学成果达1-2项,实行“双语”教学课程达2门以上;开设专业发展前沿的辅修课程及增加品牌讲座。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课程的全面多媒体授课,逐步在所有课程的授课中引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影音手段,使授课更加详实丰富生动,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真正体现出教学的现代化。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力实施探究式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是教学、案例教学,以更好的达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4、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其他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①专业认知实习

根据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知为期二周,安排在第二学期。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认知实习,目前2012级旅游专业专业认知实习地点选择在皖南和滁州,实习内容包括皖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和旅游岗位(导游)等认识实习。

②旅游企业岗位课程实践

旅游企业岗位课程实践主要包括酒店和旅行社,目前主要课程有《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导游实务》等,这些课程主要有外聘教师来主讲,课程实践占到教学总时数的一半,实践课程安排在旅游企业进行,同时校内安排专业老师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轮流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在饭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进行基础实践,来增强学生对饭店经营与管理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在旅行社计调部、外联部、导服部等部门进行实践和跟团、带团,可以增强学生对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③小学期实习

每年暑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小学期实习,主要包括饭店和旅行社岗位实践。饭店岗位实践安排在长三角等地五星级以上的酒店,旅行社岗位实践安排在长三角附近的一些知名旅行社。小学期实习时间为6-7周左右,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④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和活动

在学习之余,组织学生参加滁州市旅游局和相关旅游企业举办的各类比赛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农民歌会的服务工作、安徽省导游大赛、安徽省饭店服务技能比赛、滁州市饭店服务技能比赛、滁州市导游技能大赛、滁州市太守宴特色餐饮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通过各种比赛活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现场应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⑤旅游管理专业实习

对于12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一年。到2016年第二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开始实习时,我们将安排国内优秀的五星级酒店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另外根据情况的发展,我们拟通过联系安排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的旅游企业进行实习,给学生提供一个一流的实习平台。通过实习旨在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A、引进一家旅行社到校内建立分社,设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形成全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导游业务能力和旅行社管理能力。B、借助“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滁州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平台,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建立“二室一中心”,即中西餐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综合实训中心(下设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以满足校内学生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和校外业务培训的需要。C、开辟校内现有条件,改建扩建星级饭店,满足酒店专业学生全天候全真的实训需求。

建立适宜专业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与滁州、安徽省、长三角乃至东部沿海各地知名旅行社、星级酒店、A级景区等加强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经常性实习和就业选择的需求,到2017年各类实习基地合计不少于10家。

5、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

1)教学研究

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实施旅游专业灵活培养模式。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推行实施专业学生“导师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的监督指导。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旅游专业教师申报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在2017年以前,进行多措并举,筹建旅游专业专属图书与资料室,并就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力争取得省、校级教研项目10项以上。

2)教材建设

积极主编和参编各类专业教材。主编、参编二类以上出版社教材5本以上,力争产生1本以上的校级精品教材和一定数量的特色教材;在高职中推出1-2门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6、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是保证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监控体系的构成体系,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听课制。包括校领导听课,教学督导人员等教学职能部门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师同行相互听课。在听课以后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并采用帮扶制的形式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检查制。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并定期公布教学检查结果。在检查制度方面主要采取教学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措施;第三、评教评学制。由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教师、专家(含相关业务部门专家与兼职教师)、相关部门领导分别进行评教评学座谈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认识教师教学情况;第四、测评制。继续在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由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测评。

7、学风建设

在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学秘书、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学风建设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学风建设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支部书记会同专业建设负责人要加强与相关专业学生的联系,关心学生学习和成长并通报和研究学风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聘请旅游业界知名专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和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开阔视野,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由旅游教研室专职教师担当班主任,加强对分管班级的管理和指导,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学生整体情况,安排和布置各阶段学生工作,充分发发挥班主任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结构

建立专业学科梯队和团队。建立优良且相对稳定的学科梯队,加强对学科梯队的监控和评估,出现断层,采取措施(如人才引进等)予以弥补。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建立“导师制”,使其快速成长成熟,形成较完善的学科梯队。力争到2017年专兼职教师人数达到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其中高职称高学历占一半以上;兼职教师10人,其中博士4人,旅游企业管理者6人。

2、师资的引进与培训

1)选拔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选好学科、专业带头人。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着眼于学科的建设,服务于专业的发展,选拔和培养出学科专业带头人。

2)充实完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根据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加大新型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产业型人才、双能型人才以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引进上应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教学名师,旅游业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管理者)、技术能手到学校指导发展、兼职授课、指导实习实训、讲学讲课。到2017年专兼职教师达到25-30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18--20人,生师比达到合格要求。

3)完善专任教师培养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内至少有1次到旅游业一线学习交流,丰富和补充实践经验;或者至少有3个月,以实习教师或见习者的身份,进驻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参与到旅行社、宾馆饭店的各个服务、管理岗位,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选派一些责任心强,工作勤恳,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出国进修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学者访问。

3、教风建设

在专业发展规划期间,结合2011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强教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推动旅游专业教风建设,以促进本专业各方面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风建设: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风建设工作,要求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第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旅游教学工作中去;第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引导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科研与产学研结合

1、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升科研成果的档次。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教研课题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五年内力争人均在3类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成功申报至少3项省级项目或省教育厅重点项目,5项市级项目或教育厅一般项目,每人至少有1项校级项目。

2、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广泛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争取每年请1-2名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专题研究报告,尽量争取多派人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团体的活动,鼓励并为教师创造条件到外校去学习取经。

4、加强与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树立科学研究的市场观,不断地从实际部门获取新的信息,从实践中获取营养,真正做到科学研究有的放矢,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利用好教学资源和平台为社会服务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有年轻化、低门槛化的现象,到企业后后就面临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问题,旅游管理部门为规范管理定期不定期举行等级评定和技能大赛,为此,以后五年要充分利用好“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滁州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的金字招牌,服务企业服务,服务社会,增加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生每人至少有1个旅游业职业资格证。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3、构建专业认证体系,至2017年底,建立1-2个本专业的相关岗位技能鉴定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学生和社会。

五、保障措施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教学基本建设,要从专业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切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具体有以下保障措施:

(一)在建设过程中由系部领导组织成立专业发展规划小组,对旅游专业发展规划的每一个项目和工作环节都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相关责任人,加强专业发展中的监督和落实;

(二)加快实训条件建设,尽快建成多功能数字模拟导游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客房和餐饮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突破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为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投入力度,争取获批专业建设使用经费用以改进和完善办学条件;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实施“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工程,加大学术梯队的培养与引进力度,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本专业发展急需的短缺人,从而保证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学院在专业教师引进与培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项目建设中遇到困难,由学院协调,项目组成员落实解决,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