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Web2.0时代尚未来临之前,我们常谈GIS无处不在。但是,由于政策环境、数据获取、技术条件、应用水平、服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GIS大众化还只不过停留在憧憬的层面而不能真正落地。真正让人感受到GIS大众化趋势来临的还是最近这几年的事。
问:蔡总,请问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将GIS大众化这一趋势明朗化了呢?
蔡:标志性的事件当属Google Earth的出现。Google的创新,让人们耳目一新,也让GIS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们深受启发,如若醍醐灌顶。随后接踵而至的Google Map、微软的Virtual Earth、Bing Map以及数不尽的各色各样提供地图及位置服务的网站,让人们通过桌面PC、手持终端、车载设备等,随处可以获取和分享地理信息。可以说,地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性,为普通民众所享有。
问:是的。主流IT技术与GIS的迅速融合,是GIS得以大众化的技术基础。Internet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使得人们终于可以初步感受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设备获取感兴趣的地理信息的便利。目前,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模式,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也迅速成为IBM、微软、Google、亚马逊等IT巨头们重点投入和推动的主流。您能不能介绍一下Esri在这方面的动向。
蔡:Esri对云计算也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实实在在投入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GIS应用及服务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实践。2010年正式发布的ArcGIS 10,成为全球第一个可以在云计算环境中进行实用部署并提供租赁服务的GIS平台。有了这样的部署能力和服务模式,使用者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切自己打理,从硬件、网络、数据到应用等大而全、小而全地购买、运营和维护。所谓云GIS,不再是单一的GIS软件平台,而是提供可以虚拟化弹性部署或租用的存储、软件和内容,实用者只要通过PC桌面、手机、浏览器等终端环境登录上去,即可享用云GIS所提供的数据、地图、空间分析、流程化地理处理(Geoprocessing)等服务。Esri等厂商还陆续发布了支持iOS,MS Windows Phone,Android等操作系统环境的API,用户和开发者可以自行开发定制各种各样地理信息相关应用,从而不断丰富应用资源,满足不同口味使用者的需求。
问:给我感觉,ArcGIS从10版本开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装在盒子里的平台软件包,它同时还提供了随时在线的ArcGIS.com。用户可以通过访问ArcGIS.com,获得上面提供的各种地图、模板和分析服务,通过Mashup,将自己的数据和应用与ArcGIS.com提供的服务进行快速融合,以此满足自身或目标服务对象对空间信息及其分析处理的特定需求。
蔡:这是一种模式上的根本变革,为在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里提供专业化或大众化的服务体验奠定了基础。
主流IT技术和GIS的迅速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GIS本身。志愿者提供地理信息和内容的(众包)模式正在形成。之所以如此,全托移动宽带、终端定位和在线加载编辑等技术的成熟之福。当后台协同处理的能力、网络带宽、及时定位等都不再是瓶颈时,大众自动参与地理信息采集、上传分享的热情终于被释放出来,发自个体的看似随性、随机的点滴信息采集与分享,在Internet上迅速汇聚成为无法估量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任何单一的权威机构都无法取代和超越的。国内很多城市广为推行的网格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确给城市管理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心城区被划分成网格,并在每个网格范围内固定若干信息采集人员规律性地巡视并发现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处理的城管部件和事件,然后拍照、定位、上传,再由后台指挥中心集中调度处理。试想,如果能够发挥大众的力量,除了那些数量有限的固定巡视人员外,大家都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定位和上传类似信息,其及时性和覆盖面将是何等不可思议?政府竭尽全力、耗资甚巨的事情,其规模和效能,在全体市民志愿者的手指间,势必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问: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在各大媒体上沸沸扬扬的帮助找寻乞讨儿童事件。专家们寻求的解决方案正是大众志愿者随时发现拍照、随时定位、随时上传,随后集中进行动态处理和比对识别。
蔡: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基于Web的地图及LBS服务,为人们参与并促使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建立了信心。Esri为有关部门和机构迅速搭建的服务支撑环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大众GIS应用支撑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模式潜在的巨大威力。
问:GIS变得越来越随处可得,使用起来更加轻松愉快。但也有人说,这预示着GIS将逐渐消亡。我的一些从事GIS专业工作的朋友,还有学习GIS专业的年轻学生们,开始担心自己将来的用武之地是否也会随之消失?
蔡: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们离不开电,随时都在享用着。我们的确无需人人都是电力工程师,无需人人懂电。但是,无论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还是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都不会消失。相反,一大群十分专业的人士为人们提供十分专业的服务,才保障了普通人日常不假思索的按需用电。GIS作为信息化乃至后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将植入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样,大众化所表现出来的,是方便、高效、友好和无处不在,而在其后支撑这些的,却是复杂、专业的服务体系和技能。如果说有什么要消失,那将是现在GIS应用中还随处可见的复杂、繁琐和低效,而专业的服务体系和技能,却有必要逐步建立和更好掌握。GIS越是大众化,GISer们就要越专业。表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越是简单,隐藏在后面的东西就会愈加复杂。GIS专业人士应该在这些复杂的事情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工作成果对于使用者更加简单、方便、高效。
问:可不可以这样说,将来,GIS专业人士的从业状态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中高端人才将会从现在被零星分散到许多不同的部门,向提供专业化咨询、实施和运营服务的企业和机构转移,其地位和作用将相当于电力工程师。而散落在各应用部门的GISer们,则有可能只是从事一些相对简单、单一的日常维护工作,其地位和作用将类似于电工。
蔡:只有那些对GIS和相关主流IT技术有较好的掌握,同时又熟悉某方面业务应用需求的人,才有可能介入别人的核心价值区域,成为可以为应用领域创造价值的人,自身的价值才能有所体现和提升。